入夜润物静待花开——浅谈德育【摘要】德育教师面对现实德育低效的困境和角色定位的困惑,当务之急是培育提升自身之真诚品质,以及拥有润物细无声的品行和一颗静待花开的耐心。这对于“重拾”教师失落权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丰富师生情感体验、形成良好德育心理契约、提高德育实效非常关键。教师应努力树真诚榜样,以诚换诚;予真诚之情,以心换心;处真诚之度,以信换信。只要教师入夜润物,静待花开,花会开。【关键词】德育;效果;结果;真诚【作者简介】时小花,城关区青石小学教师一、讨论的缘起关于德育的提法,由来已久,只是,随着改革开放,物质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道德问题,我国的德育教育也显得力不从心,而对于一位德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与孩子们接触生活中,更加迫切地感觉到德育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在早在1983年10月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还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因为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于是乎,开始全面急速关注德育,并有高效德育,实效德育之说,一味关切的德育的结果,忽视了德育的效果。一面高呼德育德育,一面要求分数分数。对于德育工作者,他的身份很尴尬,角色难当。二、入夜润物静待花开如何进入德育教师的角色?首先必须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英国乔叟说“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的确,真诚使人相亲,真诚使人敬仰,作为师者,更不可或缺。真诚是贯穿教始终的,言传身教,真诚就是媒介,就是桥梁,更是催化剂。真诚入教,让学生感受真诚,就能更好地接纳师者,更好地接纳知识,接受教育。对师者品行上的认同,更胜于对师者知识的认同。真诚待人,真诚待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更是德育成功的关键要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以诚相待。德高为师,生正为范,即便不去刻意教导,学生也会受其感染,耳闻目染,也会受到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行使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拥有什么样的角色表现?现结合教学生活的实例来解读德育教师的角色。1.教师是道德情感的体验者情感是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去爱人,去关心人的积极情感,那么教师的情感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六大功能,其中包括迁移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期望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那么他自身首先必须通过体验、移情,以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点燃学生爱的火花,并“神入”品德教育之中。有位老师在执教《她们需要关爱》一课时,作为老师和学生都是正常人,他们难以体会这一特殊群体的艰难。执教者为了经营好这一课,亲历亲为,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与残疾儿童进行零距离接触。她首先走进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去市残联了解我国残疾人现状,了解到残疾人的困苦与他们身上的一种坚强的毅力。她又去儿童福利院、聋哑学校。她说:“当我走进福利院,看到一个个身体残疾,但仍然十分可爱的孩子,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无辜的孩子遭受亲身父母的遗弃,为什么?不就因为他们有残疾?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执教者通过这样的体验历程,将以这样真实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呼唤学生爱的心灵,实现情感与情感交融,我认为融入这种真实情感的教育叫感动、叫信服、叫震撼。2.教师是道德情景的设置者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设置道德情景,让学生成为价值判断和建构的主体,这好比在风景区游客之间的关系一样,他们共同的面对风景欣赏和交流。但与纯粹的游客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还是道德情景的设置者和导游人。只是当教师完成了设置、导游的任务后,教师就“退居二线”,以一种道德人格的力量或普通游客的身份出现。当然很多时候,教育事件的发生不是那么刻意的。记得是个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学校组织一个庆六一的活动,因为学校条件有限,演出舞台就搭建在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