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与科研方法论,也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核心地位,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智慧源泉,着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还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论断,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要求推进理论创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理论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科学研究,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科研工作,使理论研究及其成果呈现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学科气派和学科风格。本文拟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做些探讨。一、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实质,避免标签化地“穿靴戴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作,就是要从对对象的研究中去“求”出其内部固有的规律性。任何科学研究工作,都不能违背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要深入对象实际,做深入系统、周密细致的研究,要从对对象的深入研究中去发现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坚持实事求是,意味着研究者要贴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做一番深入的研究工作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实中,个别研究者不把功夫用在遵照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做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而仅仅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作标签或者口号来对待,热衷于成果出版发表时在前言、绪论、导言、后记等最醒目的位置予以声明。如此标签化、符号化、口第1页共11页号化的做法,无疑难以做到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应努力加以避免。第二,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避免简单化地“演绎推论”。胡锦涛曾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教条式地搬用,或者脱离实际地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去作抽象推论,或者用它的个别结论去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而是要深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1]这即是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活的灵魂,立足学科具体实际开展研究。这里,有两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一种情况是片面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偏执于马克思主义之一端,脱离了具体学科实际,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推论学科的具体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结论替代学科结论。另一种情况是沉迷于学科自身的话语体系与学术逻辑,偏执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如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与特殊性,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话语体系的构建,错误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要厘清边界、划清界限。无论哪一种情况,本质上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避免刻板化地“定域关注”。[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疑要求理论研究要与时代、实践发展同步伐,做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一方面,理论研究要依据时代、实践的发展更新话语体系、理论主题,围绕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现实中,一些研究者固守学科创立之初就已形成的不够成熟的学科框架及其理论命题,开展“定域关注”式的研究,疏于去关注、捕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提出的崭新理论命题,使理论成果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活力;也有一些研究者经常感慨无题可选、无研可究,局限自己的研究视野,看不到实践中提出的大量鲜活的问题;还有一些研究者理论研究的兴奋点、兴趣点及其话语体系跟不上时代步伐,明显落后于实践发展,等等。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