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让语文课堂实现双赢韩君哲“少教多学”既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又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教师应充分认识“少教多学”定能创高效,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本文以农民种水稻应尊重科学规律来类比语文课堂的“少教多学”,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少教多学,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双赢。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拥有教学的绝对权威。师本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教师死守“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对教师及教学的绝对服从,学生在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虽然,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几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近年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提出“以生为本”,倡导把学习还给学生,就像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点拔总结,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让语文课堂实现多学少教的双赢。二、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自学能力,向少教多学迈进第一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布置预习课文时,笔者指导学生采取“分步预习法”,第一步:阅读课题,揣内容。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然后就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好处。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窃读记》一文中,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预习情况时,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虽然学生的表述的不够全面,但多数都能把握要点,能悟出作者的思路。第五步:再读课文质疑难。俗话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三、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让少教多学顺利起航首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关键。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笔者在教《捕蛇者说》时就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蒋氏祖、父死于蛇,本人也险些丧身,为什么还说‘专其利’呢?”;在授《孔乙已》时引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在《藤野先生》中“从东京到仙台所经地方很多,鲁迅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记住水户的原因可参见课本注释,记住日暮里原因何在?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这些问题如投石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