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构建研究一、构建思想引领功能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构建的关键是加强思想引领。政治性和思想性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内容。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2]327。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占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毛泽东在1953年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谈话中强调:“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3]299毛泽东高度重视思想领导的重要性,他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4]435在改革开放之初,思想领域面临复杂局面,部分人的思想陷入混乱,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首先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密切注视和深入研究思想战线的形势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改进这条战线的工作。”[5]48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思想引领”的优良传统,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6]。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为此,必须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功能,不断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第一,必须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加大对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和研判。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乎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关键课程,更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正确方向。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第1页共8页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这是首次以制度的形式确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致力于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力量,用好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力量,引导师生坚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信念,保持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自信。”[7]574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有效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导向和思想引领功能。第三,要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9-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根源于历史新变革,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思想引导上构建了科学严密的理论图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用理论的彻底性科学回应大学生的疑惑,观照大学生的现实。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教材的“知识搬运工”,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了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特点及现实诉求,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在课堂上构建教学情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形成新的“理想的自我”,引导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确定人生的价值取向。二、构建舆论导向功能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