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作者简介: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轲,字子舆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思想家家、政治家、教育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朗读,要求:课文朗读,要求:11、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朗读的节奏。2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33、初步理解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气势。例: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三里之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然而不胜者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三里之之城:城:郭: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夫环而攻之:是:是:方圆三里方圆三里的的内城。内城。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古义:外城。今义:姓氏环,围。而,表转折,却。环,围。而,表转折,却。夫夫fúfú,句首发语词。,句首发语词。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三里之城三里之城,,七里之七里之郭郭,,环环而攻之而攻之而而不胜。夫不胜。夫环而攻之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然而不胜不胜者者,,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城:池: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