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文昌路小学杨利敏最近粗浅地读了一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颇有些感触,这些建议确实很好,很切中我们教育教学的要害。现就针对第25条建议“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说说自己的想法。我承认现在的学生确实很忙,每天七点四十五分到校后,从早读课开始就在不停地读书上课做作业。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学十门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花样百出的作业。课间只有十分钟,前一个老师晚走一会后一个老师早来一会再有个老师订正一会作业,学生也就剩上个厕所的时间了。第25条建议中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电脑的内存再大,你同时开很多程序,运行速度还是会变慢,甚至死机。孩子的脑子也是这样。现在的学生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灵活,但因为很多原因他们缺乏思考的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教过的东西没有想透就接着学更难的东西,就会越学越呆,不是他们想呆,而是脑子负重越来越大最后转不动了,就只能呆在那里。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学习“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淡的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虽然现在的学生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我感觉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却越来越差。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一年级开始就自己记回家作业,有补充的习题自己照着黑板上抄。到了高年级,数学补充很多应用题,为了节约时间,都是老师口述,我们记题目,为了写得快,自己想办法把老师说的话用最精炼的句子记下来,缩句技能炉火纯青。语文每篇课文结束后有节练习课,都是老师把练习题抄到黑板上,我们跟着把练习题抄到本子上,空格留多大,填空的横线划多长,题目怎样布局在本子上,全是自己安排。现在学生的回家作业,每天要抄在本子上,还要请家长签名,甚至用家校路路通直接布置给家长,但完成的质量也不见得好,敷衍了事的、偷工减料的、不做作业的还是有。偶而补充几道练习题让他们抄,结果要么是布局混乱得你找不着北,要么是把题目重组得面目全非,只有少数人抄得像。他们并没有退化,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的大脑发育得比我们当年更好。但是他们缺乏思考的时间,缺乏动手实践的时间,他们的时间都用来学暂时还不该学的艰深的东西。如果把本该属于他们的时间还给他们,我想他们会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