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领导干部要具备“六力”马映太景钧吴旭基层行政领导干部处于国家管理层级的底层,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基本元素”和“活力因子”。基层领导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是“官”和“兵”的结合体,其素质的优劣、工作的好坏、落实的水平和效能的高低等,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基层领导干部,笔者认为要具备“六力”:一、把握大势的“定力”所谓把握“大势”,就是要具备了解基本形势、遵循客观规律、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最根本的要求是按规律、识大体、顾大局,真正做到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具有知大势、循大势、把大势的“定力”。这种“定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识“势”。是做好基层领导工作的前提条件。较好地识“势”,就必须“知微见著”。要深入实际,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微观层面了解大势;要加强学习,研究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力求在宏观层面提升识“大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审“势”。是做好基层领导工作的政治悟性。要较好地审“势”,就必须思考“大势”,辨别“大势”,透视“大势”,把符合时代潮流的理论、观点、方法同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三是把“势”。是做好基层领导工作应具备的根本方法。要较好地把“势”,就必须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力求在判断形势上站高一步,在科学决策上看远一步,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想深一步,做到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有板有眼、扎实效能。二、锤炼素养的“内力”所谓“内力”,是指一个人涉身处事的内在能力,是一个人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文化水平、身心修养、处事艺术等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基层领导干部位处“前沿阵地”,直接同各种矛盾和问题打交道,其“内力”的深浅直接决定其行政效能的高低。而“内力”的锤炼又绝非一朝之功,必须重点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在政治素养上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德”是执好政的先决条件。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缺“德”,即使本事能力再强,也会祸及事业。重“德”的标准是讲政治、重品行、有道德、守廉洁,核心是讲政治。当然,重德亦要重才,具备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领导干部素养的重要体现。尤其要通过学习,建立系统思维理念,养成动态思考、本质思考和整体思考的习惯,把学习过程变为解放自己、改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素质、超越自我的过程,努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基本能力。二是在道德素养上要坚持做人为先,言行一致的原则。为官一时,做人一世。做人是为官的前提,为官要以做人为基石,为官的最高境界是官人一体。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树立端庄的人格形象。要切实做到面孔一致、表里如一。同时,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自身形象,说话要文明、衣着要得体、精神要饱满、举止要文雅,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是对自己的看重。三是在能力素养上要坚持务实为先,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原则。一个人的能力才干最终通过工作来体现。群众是最实在的群体,对领导的评价也最为客观。实践中,有的基层领导成了全天候的“马克思主义”,逢会必讲、逢场必讲、逢人必讲,纸上谈兵,高谈阔论,给人以虚多实少的印象。这种“唱空”的做法不仅令人民群众反感,而且虚度了自己的从政生涯。因此,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沉下去”,要有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意识,注重自身能力建设,力求又红又专。四是在交际素养上要坚持服务为先,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基层工作就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而个别领导干部淡化了公仆意识,忽视了“勤务员”、“服务员”的本色,下车伊始当“吼狮”、无视原则“大开口”、专横跋扈当“老爷”,等等。这种欺霸作风令老百姓十分反感,极易影响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当一个“合流”、“合群”、“合众”、“和蔼”、“和谐”的领导,就是要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三、指挥若定的“魄力”所谓“魄力”,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韬略胆识和果敢作风。“魄力”并不等于“高压”,它是一种人格魅力、软实力、无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