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感教育在“学困生”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柳江县成团三中秦艳云摘要:从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学校教育等三个方面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其心理特征,着重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论述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及如何遏制转化过程中的“反弹”现象,从而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水平。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学困生;教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一定的数量,使“学困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的文化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求我们既要促进每一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又要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提高“学困生”的文化心理素质,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有一种消极的情感:不喜欢、讨厌、害怕。这种消极的情感,造成了他心理上的压抑,成为他们学好数学的心理障碍。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重要策略。1“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及其心理特征初中“学困生”和初中生年龄段的特点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由于生长发育迅速,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控制自己情绪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够强,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果教育不当,很容易形成品德方面的缺陷。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期为“人生的危险期”1.1“学困生”出现的原因1.1.1家庭环境不好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影响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的家庭类型有:(1)破裂型家庭。这种家庭父母大多离异或再婚,没有处理好家庭与子女的感情问题,造成孩子与家庭的隔阂,使孩子心理发展畸形。(2)不完整型家庭。这种家庭大多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分居两地,这种家庭缺乏对孩子必要的关心和疼爱,使孩子受到一定的刺激而玩世不恭,放任自己。(3)溺爱和苛求型家庭。由于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提出过分要求,若孩子达不到要求,家长就责骂殴打,孩子因此背上思想包袱进而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1.1.2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渗透到校园,特别是“多读书不如早赚钱”等新的读书无用论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影响了积极性。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外出打工的社会青年越来越多,这股风气有越吹越烈的倾向,这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思想:读不读书都无所谓,反正到时候可以出去打工。1.1.3学校教育存在不足有些教育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不重视,不听课也听不懂课,不做作业也不会做作业,不守纪律而错误不断,常挨批评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这时如果不深入了解情况,不及时给予帮助,放任自流,或单纯采取惩罚、训斥、向家长“告状”等手段都会加速“学困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滋长。1.1.4网络文化的负面信息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不可否认,网络有它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如果用得好,将会给我们的学生极大的帮助。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的学生往往把握不了那个“度”的问题,沉迷于网络游戏已成风。再者,网络中各种黄色、反动、迷信或不实信息,必然会影响和冲击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中引起一些困惑和迷茫,导致他们在行动上造成失误和不可弥补的损失。1.2“学困生”的心理特征1.2.1自卑心理由于“学困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业成绩或其他方面落后于别的同学,便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自卑。1.2.2厌学心理这是“学困生”学习差的主要心理因素。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落后,基础差,使他们形成心理压力。因而缺乏自信心,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1.2.3逆反心理这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变态心理。“学困生”由于所受到的批评、冷遇、歧视、处罚多于其他学生,因此常常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行为上表现为满不在乎,有时甚至故意捣乱,形成对教师的不满和反抗心理。1.2.4自尊心理自尊人皆有之,有许些“学困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学生更强烈。他们渴望得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