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梁家河有感《梁家河》小说是一本纪实文学,是一本真实反映文革时期以延安为代表的陕北农村历史著作,是习总书记在人生关键抉择时刻的真实写照,记录了总书记从到梁家河插队到上学离开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对梁家河群众的点点滴滴恩情,是一篇饱含着总书记对贫苦人民群众无限关爱的感人之作。梁家河是XX省XX市XX县区文安驿镇的一个小村子,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南麓,山多地少,沟壑连绵,这样的自然条件在上世纪60-70年代必然是一个生活环境恶劣的地方,群众缺衣少食,基本的温饱难以解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年轻的习近平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毅然决定去延安插队,这是好多北京知识青年都不愿往的地方,习近平确坚定了决心,他要去最偏远的地方。那时的他仅有15岁,离开了父母,这是他人生重要转折的开始。到陕北插队后,年轻的习近平刚开始还有些许不适应,毕竟从一个高干家庭到这样一个地方,落差极大。他亲眼观察着父亲曾经革命战斗过的地方,革命圣地,却是如此贫穷,他下定决心,要与乡亲们共同奋斗,战胜一切,实现温饱。在他插队的这段时期,他同乡亲们一同劳动,吃一样的粮食,住窑洞,参与建设淤地坝,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他带头“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办扫盲班等,极大的改善了乡亲们的生活条件。在插队期间,习近平始终不忘学习,他在劳动之余以忘我的精神从书籍里汲取营养。除了自己带的书,还到处借书看,听说30里地外的知青有一套《浮士德》,他就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总书记刻苦学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七年的知青岁月结束了,习近平收获了丰富的阅历和精神财富。在他以后的地方从政到现在成为国家领袖,总是念念不忘梁家河的百姓,这里有他同甘共苦的父老乡亲,有他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第1页共13页今天,我们正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夜以继日的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认真学习《梁家河》,读透、学懂、弄通总书记的农村工作经验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让我们的心灵再进行一次彻底洗礼,激发我们内心战胜一切脱贫攻坚、夺取小康胜利的强大动力。第二篇:读《梁家河》有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梁家河是一本大书,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近日,认真研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感触颇深。《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部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细细品读之后,最重要的感受有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是为民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党员干部应多踩泥巴、身子下沉,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干群才更和谐,党和政府才能得民心。二是实干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就是因为他敢想敢干,实现了自我价值。作为党员干部要善谋事、会干事,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极致。三是公平才能得到群众点赞。“一碗水端平”是一种管理智慧,更是体现社会公平的手段。总书记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深受梁家河人的爱戴。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保持一颗公心,做到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最近有本《梁家河》的书,争相被XX市广大党员干部拜读,我亦有幸成为其一,读后非常感慨,略有个人心得体会,和大家共分享。书的封面有习近平同志的这样一段话“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有大学问的地方”。书中描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经历和感悟。从其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战斗岁月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成长都需要一番所谓的“痛苦”经历。年少时候的我们对于未来总是有过多的迷惘和彷徨,不知道我们人生的出路在哪里,该怎样在这个社会寻找自身的价第2页共13页值,其实主要原因不在社会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总是抬头看月亮看星星,却缺少双脚坚实的行走在土地上的心。习近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