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忆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第2页冰心《忆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冰心《忆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7题。(14分)忆读书冰心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第4页(10)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11)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12)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节选自冰心《忆读书》,略有改动)1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1分)答: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第5页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D.读过《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14.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2分)(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2)我决定咬了牙⋯⋯15.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读《水浒传》?答:15.为什么不喜欢读《荡寇志》?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为什么不喜欢读《封神传》?(4分)答:16.《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从它们的体裁上看,《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3分)答:17.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与冰心的读书实践不谋而合。结合冰心的读书经历,说说你对马南第6页邨文章中“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的理解。(2分)答:(一)(14分)12.7岁(1分)13.D(2分)14.(1)作者很想知道下面的情节那种急切、期盼、不舍。(2)作者暗自下定了自己去读书的决心时毅然决然的内心感受。(2分)15.喜欢读《水浒》,因为它的人物栩栩如生(或有极其生动的人物个性);不喜欢《荡寇志》,因为它索然乏味(或人物没有个性)。喜欢《西游记》,因为它写得精彩;不喜欢《封神传》,因为它写得烦琐。(4分)16.罗贯中蒲松龄施耐庵曹雪芹体裁不同之处:《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其它三部书都是长篇小说。(3分)17.(1)马南邨认为读书不必过分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重在兴趣。冰心儿时读《三国演义》就是由兴趣引发的,一知半解地读,字音都读得不对,居然越看越懂。(2)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还认为有些书应该反复读,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冰心在少年时期读《红楼梦》只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