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年级课文阅读要求的层级序列凸显语文要素明晰知识体系——谈一年级课文阅读要求的层级序列2016-09-0110:26:20柳琏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实践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时代的需求,体现时代性。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并适合语文教学。努力做好价值观的“整体渗透”,让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情感、审美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教材不仅选文精美,编排独具匠心,更是聚焦了“语用”,明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点,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课文编排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双主线,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14篇课文,按“四季”“想象”“儿童生活”“观察”分为4个单元。既围绕四个人文主题,又凸显语文要素。对语文知识、技能训练作了通盘考虑,努力体现语文学习体系与教学“梯度”,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层级序列,增强实践性、操作性。改观最明显的是课后练习的设计,改变以往第一册多数是老三篇(认字、写字、朗读背诵)的面貌,注重落实语文素养构成的知识点、能力点,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分层落实到各个单元。在落实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写字”的基础上,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着重加强了朗读的系列练习、字词句的积累运用、阅读方法的引导等。学习要点更明确了,知识体系更清晰了,操作性更强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现在就课文的课后练习设计着重来看一看朗读训练、语言积累、阅读方法这几方面教学要求安排的层次性。一、读好课文(一)针对文本个性,读好课文部编教材特别重视朗读,不只是笼统地提出“朗读课文”,而是针对文本个性,提出朗读的不同要求。如:一年级上册课文第一单元,在学生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之初,把“读好课文”作为学习的重点,重视起始阶段学习朗读的过程,如第1课《秋天》(图片)在一篇课文中出现了“一”字的三种读音,于是就有针对性地提出“朗读课文,注意‘一'字的不同读音。”将“读好课文”的重点放在根据语境读准“一”字的变调。让教师明确这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是什么。进入后面的课文学习,朗读要求逐步提高,从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到“读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再到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将第一册“读好课文”的要求细化为四个要点:注意读准“一”的变调;能整篇读准字音;注意标点的停顿;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清晰,循序渐进。进入一年级下册后,“读好课文”的训练在上册要求的基础上,着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重在指导读好句子。如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提出“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第10课《端午节》和第11课《彩虹》两课都提出“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第二层次,重在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要求安排在最后三个单元,每单元选择一篇,第14课《要下雨了》、第17课《动物王国开大会》、第19课《棉花姑娘》重点练习“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对话”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最后一篇《小壁虎借尾巴》安排了分角色演一演。这样,各个单元重点突出,要求明确,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衔接注意循序渐进,体现层次,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清晰,有章可循,操作性强。(二)教学策略1.从模仿感受中学朗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是靠理性的分析,比如在长句子中间的停顿机械地画上斜线,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只会看到斜线机械地停一下,还是不明白长句子中间的停顿与逗号、句号的停顿的区别,读不出那种似断非断语流一贯的感觉来。再比如,对学生说问句语气要往上扬,画个上扬符号。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该怎么读才是语调往上扬,才是问句语气。因此,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指导主要靠具体的感受,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模仿;也可以采用请区别较大的两位学生来读,学生虽然说不清原因,但在具体的对比中还是能感受到哪一位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