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外科文献中出现了一新的名词即“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DCS)”,损伤控制外科主要是指针对那些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在一开始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一、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口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其实这就是损伤控制理念的雏形。但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I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多数学者主张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10多年过去了,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惊奇地发现,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纠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2/6Stone提出“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DCS)〃理念。1993年Rotondo等和Brenneman等分别报告了应用DCS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成功经验,合DCS理论基础初步形成。随着更多学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使DCS理论不断成熟完善。DCS是指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旨在避免由于严重创伤病人生理潜能的耗竭、避免“死亡三联征(体温不升、酸中毒和凝血障碍)thedeadlytriadofhypothermia,acidosis,andcoagulopathy”出现,损伤的因素相互促进,而成为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其目的在于有效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二、DCS的理论基础严重多发伤对全身各系统功能产生严重损害,特别对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当病人送到急诊时其生理功能几乎耗竭,由于存在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多表现为“死亡三联征”(thedeadlytriadofhypothermia,metabolicacidosisandcoagulopathy)包括:(1)体温不升:由于失血、大量液体复苏,体腔暴露使热量丢失增加,加之产热功能损害,严重创伤患者中心温度明显降低。低体温会导致心律失常、心搏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并且抑制凝血激活途径导致凝血障碍;低温还可抑制免疫监视系统功能。(2)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引起凝血酶、血小板量减少和功能损害,凝血因子V、V皿合成减少;纤溶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大量增加;大量液体复苏引起的血液稀释又进一步加重了凝血障碍。(3)代谢性酸中毒:持续低灌注状态下细胞能量代谢由需氧代谢转换为乏氧代谢,导致体内乳酸堆积;升压药物及低温所致心功能不全进一步加重酸中毒;而酸中毒又进而损害凝血功能。因此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而长时闻的复杂外科手术及麻醉进一步引起失血、热量丢失、酸中毒、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免疫系统损害,使患者自身创伤修复能力严重受损。3/6另外,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也是严重创伤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100%。腹腔内或腹膜后严重出血或感染、内脏器官水肿、肠系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