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论》的心得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毛译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交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辨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现在镇党委中心组织全体班子成员学习这篇文件,了解这一理论,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机会。我们有责任去发扬实践的精神,通过实践检查验理论,检验自己。在执行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时,寻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用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推动XX县区“二次创业”战略实施;为红旗镇又好又快发展,有创新的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也是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检验一切理论成败的方法。人们要想实1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思的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这也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的事情,属于感觉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理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理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同样文章中还提到,“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第1页共11页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作为镇人口计生办主任、镇纪委专职副书记,肩负着红旗镇保驾护航的重任,要用理性的认识穿于工作责任心,时刻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只有不断加强责任心,加强执行力,才能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如从8月中旬开始接到镇党委、镇政府的命令,要在9月中旬完成矿山口72户116间的整治清拆任务,我作为群众谈判组长,坚持一切从了解即接触群众开始,用发展的思维向群众解释这次整治的重要性和意义,狠狠抓住理论到解决问题的本质与群众谈判,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不厌其烦的耐心做思想工作,克服部分群众不理解,张口就骂的重重压力,带领一班人不分白天黑夜、周六日的休息。只要方便群众,就安排时间与群众面对面面谈,只要群众有疑问就解答,对一时无法解决的,第二天马上答复或有的放矢解决,紧紧围绕镇整治指挥部的方案,有条不紊与群众签订清拆协议(达到100%)。为9月11日统一清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我坚信在今后各方的工作中,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二篇:实践论学习心得学习《实践论》的心得体会《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直到今天,我仍经常读《矛盾论》、《实践论》这些哲学著作。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