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5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2、领略冀中抗日依照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确实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漂泊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叮嘱》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二、研读讨论: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场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开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提示: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场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特别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小孩进苇塘,被鬼子发觉,其中一个女小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诱惑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锐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提咨询: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点写得最精彩?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1).“夜晚……目的好象确实是天上”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确实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此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提咨询: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特别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留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2).“这是冀中区的女小孩……她们长大成人了”借女小孩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耐苦难的艰苦,对家乡的眷恋,对成功的渴望。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提咨询: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衬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1、提咨询: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小孩的什么感情?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小孩无限的喜爱和爱怜。2、提咨询: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小孩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学生细心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3、提咨询: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小孩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4、提咨询: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能够”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5、提咨询:三个“不怕”各应用怎么样的语气读?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