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总第130期)2007年12月中国市政工程CHINAMUNICIPALENGINEERINGNo.6(SerialNo.130)Dec.2007收稿日期:2007-10-09本工艺在A/O反应池的好氧池末端投加活性硅藻土,同时好氧硝化液和沉淀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利用硅藻土的高效载体生物作用和吸附、混凝及过滤等物化作用,实现生物脱氮和物化除磷,较好地解决了纯生物或纯化学污水处理工艺中脱氮除磷相互矛盾的问题。1工艺原理1.1污水的水质特性各种污水实际上是以水为分散介质、各种组分为分散相的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度,也可分为三类:分散相粒度在0.1~1.0nm间的真溶液,分散相粒度在1~100nm间的胶体溶液,分散相粒度>100nm的悬浮液。其中粒度在0.1~1.0nm间的真溶液可采用生化处理,粒度在1nm~100μm间的部分悬浮液和胶体溶液可采用混凝处理,而粒度>100μm的悬浮液可采用沉淀或过滤处理。1.2硅藻土物化性质硅藻土的颜色有白色、灰白色、灰色和浅灰褐色等。由于硅藻颗粒细小,所以硅藻土具有细腻、滑润、松散、质轻、多孔、吸水和渗透性强的特性。硅藻土松散密度为0.3~0.5g/cm3,莫氏硬度为1.0~1.5,硅藻骨骼微粒为4.5~5.0μm,孔隙率达80%~90%,熔点1650~1750℃,化学稳定性高,除溶于氢氟酸外,不溶于任何强酸,但能溶于强碱溶液中。硅藻土的SiO2多数是非晶体,碱中可溶性硅酸含量为50%~80%;非晶型SiO2加热到1000℃时变为晶型,碱中可溶性硅酸可减少20%~30%。硅藻土的许多特性和用途都与其特殊的矿物结构和独特的SiO2形成的硅藻土壳的特殊结构有关。采用纯物理法选矿提炼的硅藻土,除去了与其共生的黏土、石英砂、矿物碎屑等杂质,硅藻含量≥90%,非晶体活性SiO2≥80%,松散密度≈0.3~0.4g/cm3,比表面积≈50~60m2/g,孔体积≈0.6~0.8cm3/g,孔半径≈200~600μm,粒径≤37μm。用于污水处理的硅藻土类型主要为圆筛藻,根据具体污水的水质,将其活化后复配成活性硅藻土,具有良好的吸附絮凝等性能。1.3硅藻土作用机理硅藻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混凝剂、助凝剂及助滤剂的角色,发挥了吸附、混凝及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碳化、氨化、硝化及反硝化细菌等生物膜的载体,提高活性污泥浓度、丰富微生物菌种、发挥生物接触过滤作用,进一步强化了硅藻土的吸附功能,对污水中各种性质和粒度的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本工艺的基本去污原理是利用硅藻土高比表面积的特性作为高效生物载体,提高A/O工艺脱氮的效率,同时也利用活性硅藻土高孔隙率、强吸附性及含有天然混凝剂成分等优良吸附絮凝性能进行滤浊除磷,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2工艺流程污水先通过粗格栅去除大颗粒杂质,经提升进入细格栅继续去除中小颗粒杂质,然后经沉砂池除砂后的污水进入硅藻土高效生物流化床A/O反应池。一体式反应池由A/O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混硅藻土高效生物流化床A/O工艺林功波(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摘要:硅藻土高效生物流化床A/O(Anoxic/Oxic)工艺是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与物化法的结合工艺。在A/O生物反应池内投加硅藻土之类的载体,使之悬浮在混合液中,依靠载体表面附着生长的多菌群生物膜来提高生物反应池内活性污泥的浓度和活性;同时池内载体呈流化状态,载体、污水和空气在反应池内翻滚流动,实现载体与气相、液相、气液相之间的充分混合;载体始终悬浮于液(气)体中并剧烈运动,具有类似液体的自由流动性,强化了物质的扩散过程,提高了生化反应速度和吸附过滤效果,从而达到高效去除污染物、净化污水的目的。关键词:污水处理;活性硅藻土;高效生物载体;生物流化床;A/O(缺氧/好氧)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55(2007)06-0044-0244凝反应池和沉淀池组成。污水在A/O反应池中历经硝化和反硝化(前置)两个过程后脱氮,达到降低COD、BOD及NH4+-N、TN的效果;之后,出水经由混凝反应池与活性硅藻土充分混凝反应后进入沉淀池,利用活性硅藻土的优良吸附絮凝性能,将水中的污染物凝聚为稳定的大颗粒并沉淀,从而达到去除磷及SS的目的。其流程如图1所示。A/O反应池采取自然挂膜方式启动,其中缺氧池采用潜水搅拌器,利用机械搅拌形成缺氧环境,污水从缺氧池流经整个一体式反应池。好氧池则采用组合式旋切曝气器,利用其空气及水力搅拌作用,使硅藻土高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