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解剖学1.脊髓的位置(上端下端),构成。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达第三腰椎下缘平面)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有前角,中间带,后角。白质则由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构成2.间脑的组成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五部分3.下丘脑包括哪些结构,后丘脑包括那些结构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视上核和室旁核等主要核团。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4.端脑的分页,功能定位,功能定位的特点端脑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功能定位第一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特点:①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②交叉管理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损伤表现: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瘫痪。第一躯体感觉区:1.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2.左右交叉3.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也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受损表现:对侧肢体相应区感觉障碍视区:一侧半球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同侧半视网膜)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平衡区:中央后回下端面区附近味区:中央后回下方的岛盖部嗅区:(海马旁回)钩附近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不理解)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产生失读症书写中枢:受损产生失写症纹状体的构成:包括豆状核和尾状核,豆状核包括苍白球和壳。5.内囊(分部,包含的纤维束,损伤表现)①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之间②区分:内囊前肢、膝、后肢③通过的纤维束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膝:皮质核束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④损伤表现:对侧半身瘫痪、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6.脑干的组成,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特殊内脏核脑干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7.小脑分叶,内部的核团,各页小脑的功能(1)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2)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3)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球状核、顶核、栓状核、齿状核绒球小结叶: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脊髓小脑(旧小脑):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大脑小脑(新小脑)::控制上下肢肌的精确运动的计划和运动的协调(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8.三叉神经的功能支配咀嚼肌运动分布头面部皮肤,眼球、鼻腔、口腔粘膜,舌前2/3粘膜,牙及牙龈的感觉9.,舌下神经的支配和功能主管舌肌运动,支配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10上肢五大支神经的分布区域,支配的结构①腋神经:发自后束,绕过肱骨外科颈行向后外,支配三角肌、小圆肌、肩关节及肩部的皮肤。②肌皮神经:发自外侧束,在肱二头肌的深面下行,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后,在肘关节稍上方穿出深筋膜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③桡神经:发自后束,经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中部后面沿桡神经沟向下外行,至肱骨外上踝前方分为浅、深两支,支配肱三头肌和肱桡肌。④正中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行到肘窝。从肘窝向下行于前臂的正中,位于前臂浅、深屈肌之间,经腕管入掌。在腕上方,正中神经位于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的深面。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的屈肌以及手肌外侧大部分。⑤尺神经:发自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降,至臂中部离开此动脉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踝后方的尺神经沟至前臂,在尺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下行,于豌豆骨外侧入手掌。支配前臂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及手肌内侧大部分。11.下肢三大支神经的分布区域和支配的结构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至大腿后面,多在腘窝上角附近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大腿肌后群。股神经:沿腰大肌和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前面股三角内,位于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