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性能学复习题适用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一、填空题1、oe表示材料的弹性极限;op表示材料的比例极限;os表示材料的屈服强度;ob表示材料的抗拉强度。2、断口的三要素是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微孔聚集型断裂的微观特征是韧窝;解理断裂的微观特征主要有解理台阶和河流状或舌状花样;沿晶断裂的微观特征为晶粒状断口和冰糖块状断口。3、应力状态系数a值越大,表示应力状态越软,材料越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和延性断裂。为测量脆性材料的塑性,常选用应力状态系数a值大的实验方法,如压缩等。4、在扭转实验中,塑性材料的断裂面与试样轴线垂直,断口平齐,这是由切应力造成的切断;脆性材料的断裂面与试样轴线450角,这是由正应力造成的正断。与静拉伸试样的宏观断口特征相反。5、材料截面上缺口的存在,使得缺口根部产生应力集中和双(三)向应力,试样的屈服强度升高,塑性降低。6、低温脆性常发生在具有体心立方或密排六方结构的金属及合金中,而在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及合金中很少发现。7、在平面应变断裂韧性KIC测试过程中,对试样的尺寸为(FT一①工2X(电丁其中B、a、(W-a)分别是三点弯曲试样的厚度、裂纹长度和韧带长度,os是材料的屈服强度;这样要求是为了保证裂纹尖端处于平面应变和小范围屈月服状态;平面应变状态下的断裂韧性KIC小于平面应力状态下的断裂韧性KC。8、按断裂寿命和应力水平,疲劳可分为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疲劳断口的典型特征是疲劳条纹(贝纹线)。9、对材料的磨损,按机理可分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冲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等形式。10、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实际断裂强度等强度指标和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等塑性指标。12、弹性滞后环是由于材料的加载线和卸载线不重合而产生的。对机床的底座等构件,为保证机器的平稳运转,材料的弹性滞后环越大越好;而对弹簧片、钟表等材料,要求材料的弹性滞后环越小越好。13、材料的断裂按断裂机理分可分为微孔聚集型断裂,解理断裂和沿晶断裂;按断裂前塑性变形大小分可分为延性断裂和脆性断裂14、在扭转实验中,塑性材料的断裂面与试样轴线垂直;脆性材料的断裂面与试样轴线成450角。15、根据外加应力的类型及其与裂纹扩展面的取向关系,裂纹扩展的基本方式有张开型(I型)裂纹扩展、滑开型(II型)裂纹扩展和撕开型(III型)裂纹扩展三类。16、根据构件的受力状态,环境敏感断裂可分为应力腐蚀开裂,腐蚀疲劳,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等四类17、材料的韧性是表征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从变形到断裂全过程中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根据试样形状和加载速率,材料的韧性可分为光滑试样的静力韧性、缺口试样的冲击韧性和裂纹试样的断裂韧性。18、应力强度因子反映了裂纹尖端区域应力场的强度,它综合反映了外加应力和裂纹位置、长度对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的影响。19、对于材料的静拉伸实验,在整个拉伸过程中的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三个阶段,塑性变形又可分为—屈服___、均匀塑性变形和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三个阶段。20、材料塑性的评价,在工程上一般以光滑圆柱试样的拉伸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作为塑性性能指标。常用的伸长率指标有—最大应力下非比例伸长率、最大应力下总伸长率和最常用的断后伸长率三种。21、金属弹性变形是一种“可逆性变形”,它是金属晶格中原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位移”的反映。22、弹性模量即等于弹性应力,即弹性模量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23、弹性比功表示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24、金属材料常见的塑性变形方式主要为“滑移”和“孪生”。25、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的组合称为“滑移系”。26、影响屈服强度的外在因素有“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力状态”。27、应变硬化是“位错增殖”、“运动受阻”所致。28、缩颈是“应变硬化”与“截面减小”共同作用的结果。29、金属材料断裂前所产生的塑性变形由“均匀塑性变形”和“集中塑性变形”两部分构成。30、金属材料常用的塑性指标为“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31、韧度是度量材料韧性的力学指标,又分为“静力韧度”、“冲击韧度”、“断裂韧度”。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