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以及内脏器官受累(包括消化道、肺脏、心脏和肾脏等)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硬化症、局灶性硬皮病、嗜酸性筋膜炎、硬皮病样疾患等一组临床疾病。硬皮病属中医“皮痹”“皮痹疽”范畴。皮痹属于中医五体痹之一,其特点是除皮肤肿硬、萎缩之外,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使本病成为疑难杂症之一。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是五体痹之一。2.西医诊断标准:(一)局限性硬皮病根据皮肤硬化症状及病理一般可确诊。系统性硬化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0年推荐的诊断标准。按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制定的系统性硬皮病诊断标准凡具备以下(1)或(2)中的两项即可诊断:即主要条件:近端皮肤硬化:手指及掌指(跖趾)关节近端皮肤增厚、紧绷、肿胀。这种改变可累及整个上肢、面部、颈部和躯干(胸、腹部)。次要条件:指硬化:上述皮肤改变仅限手指。指尖凹陷性瘢痕,或指垫消失。双肺基底部纤维化:在立位胸附件1:专科诊疗方案硬皮病(皮痹)诊疗方案片上可见条状或结节状致密影,以双肺底为著,也可呈弥漫斑点或蜂窝状肺。(二)欧洲硬皮病临床试验和研究协作组(EULARsclero—dermatrialandresearchgroup,EUSTAR)提出了“早期硬皮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即如果存在:①雷诺现象;②手指肿胀;③抗核抗体阳性,应高度怀疑早期硬皮病的可能;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果存在下列2项中的任何一项就可以确诊为早期硬皮病:①甲床毛细血管镜检查异常或②硬皮病特异性抗体。如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或抗Scl-70抗体阳性。但早期硬皮病可能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不易鉴别。(二)证候诊断1.寒湿痹阻证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遇寒变白变紫,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得温减轻;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周身困重,四肢倦怠,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或紧。2.湿热痹阻皮肤肥厚肿胀,紧绷变硬,皮纹消失,全身或局部皮肤呈深褐色,指端可有坏疽,或伴有发热,咽痛,口渴,口黏,肢体困重,关节红肿热痛,小便黄浊,大便黏滞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3.痰瘀痹阻证皮肤坚硬如革,板硬、麻痒刺痛,捏之不起,肤色黯滞,黑白斑驳,肌肉消瘦,或手足溃疡,痛痒难当,关节疼痛、强直或畸形,活动不利,或指、趾青紫,指端可有坏疽,雷诺现象频发,或胸背紧束,转侧仰卧不便,吞咽困难,咳嗽、气短、胸痹心痛,妇女月经不调等,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舌下脉络青紫,脉细或细涩。4.肺脾气虚证皮肤紧硬,局部毛发稀疏或全无,或皮肤萎缩而薄,皮硬贴骨,肌肉消瘦,肌肤麻木不仁,周身乏力,咳嗽、气短,劳累或活动后加重,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爪甲不荣,唇白色淡,舌有齿痕,苔白,脉弱或沉细无力。5.脾肾阳虚证皮肤坚硬,皮薄如纸,肌肉消瘦,精神倦怠,毛发脱落,形寒肢冷,面色晄白,面部肌肉僵呆如面具,腰膝酸软,腹痛腹泻或便秘,动则气喘,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三、检查(一)普通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电解质,乙肝六项(经济条件差者可只查HbsAg),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相,腹部B超等。(二)免疫学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G、IgA、IgM,ANA+ENA七项等。(三)专项检查考虑肺部病变者行肺CT,胸闷者查肺功能、血气分析,消化道病变者行内镜检查等。四、中医治疗方案(一)辩证分型治疗---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制剂)1.寒湿痹阻证治法: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阳和汤加味熟地30g肉桂3g鹿角胶15g炙麻黄9g白芥子10g姜炭9g制附子9g细辛3-6g羌活15g威灵仙10g僵蚕15g甘草10g加减:加减:下肢关节寒冷明显,可加独活15g;周身困重感明显、大便溏,可加苍术15g、白术15g;皮肤紧硬较著,可加蜈蚣3条。附: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中成药(制剂):。2.湿热痹阻证治法:清热祛湿,化瘀通络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银花30g元参20g当归15g甘草10g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