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玛雅之谜》等、报告文学集《新画》等六十余种著作,有四卷本《赵丽宏自选集》行世。作品曾数十次在海内外获奖,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不少散文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语文课本,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2、理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3、透过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肩胛摇撼颓丧歉疚惊羡迷惘萦绕鞠躬1、词语积累(注音并释义)jiānjiǎyáohàntuísàngqiànjiùjīngxiànmíwǎngyíngràoJūgōng惊心动魄:座无虚席: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惊慌或受窘的样子。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的故事。研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必做题1、作者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比赛?(提示:抓住少年的神态、动作及现场观众的反应来体会)2、说说你从句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提示: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结合少年三次的顶碗表演,说说作者因为什么而激动,作者受到哪些启示?悟出了哪些人生哲理?)二、选做题(任选一题)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2、本文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点,你能列举一二,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3、学习本文,你一定联想到许多相关的励志名言,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忽而()……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动作描写,在柔美的乐曲声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与乐曲融为一体,体现了东方杂技的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写出了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第一次表演省略号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对碗的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也体现了表演的难度很大。神态描写没有慌乱,歉疚地微笑着。沉着、不慌不忙。表现出对观众的歉意和内疚,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观众反应(侧面描写):这意想不到的失误,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呆惊呆了。有些青年大声吹起了口哨……观众的反应,渲染了当时的气氛。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神态描写。“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第二次表演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也跟着喊起来。观众的反应(侧面描写)写观众反映的作用:表现了观众紧张的心情,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烘托了少年表演的难度之大和技艺高超。总结: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成功,的确并不精彩;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拓展延伸你的生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