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鲁迅授课人:张林林班级:九(3)班时间:2013.5.8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品读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他的性格特征。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悲剧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抓住小说中环境描写(社会)的语言,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2、通过学习本文,明白精神的重要,同情弱者,有一颗善良的心。教学重点:品读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抓住描写社会环境的语言,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设想:《孔乙己》是九年级语文(上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既然是讲读课文,又讲“小说”文体(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就应该以教材为例,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始终将教学视作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出有关内容。解读小说人物要素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分析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戏剧的矛盾冲突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文中精彩语言,探究塑造、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其目的就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教法上多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再读文本,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屡被讥笑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二、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讨论后明确: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12、肖像描写:(1)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2)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析)(3)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3、语言描写:如: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4、神态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5、动作描写: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悲惨。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三、课堂小结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而追求功名,穷酸潦倒而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而又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而又自命清高,生活悲惨却麻木不仁又不失善良的可笑又可悲的读书人。四、合作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一)1、反思人物2、反思环境(二)社会原因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探讨时要紧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并做到有理有据。2、教师归纳明确:(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