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案例邵建仁2014年12月25日《醉翁亭记》教学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2)理解体会文章主旨。情感目标: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2.教学实录(一)情景导入《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美丽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写此篇文章是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称了呢?(二)请同学们看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岳阳楼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三)请各组同学合作完成下列作业。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们的理解各组代表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第一组代表:(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第二组代表:(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第三组代表:(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C.环滁皆山也。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E.而乐亦无穷也。F.故自号曰醉翁也。G.庐陵欧阳修也。生一: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生二: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生三: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生四: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四)通过前面的练习,同学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注意了文章的层次,现在让我们共同来讨论以下重点内容。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生: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生:作者抓住了感情发展的脉络来层层展开记叙的。师:谁能简洁说说作者的感情线。生:作者的感情线是: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谁注意了,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生: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生: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师:作者是怎样将朝暮图展开的?生:写朝暮图就是按一天的时间展开。师:这叫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呢?生:那是横向铺开了。师:说得好。聪明!(五)课后练习。(1)比较〈〈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异同。(2)请带着欣赏的语气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背诵。3.教学反思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要使学生主动参与,第一是注意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每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