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换言之就是如何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教学。而有效的教与学离不开情境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小学阶段乃启蒙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相对而言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如何将其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力、概括力、鉴赏力和运用力。我有一点粗浅的认识想和众位老师学习与探讨。一、字、词教学小学低年级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字、写字及说话的能力。我们知道中华汉字博大精深,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屡见不鲜。汉字的音、形、义可谓:内涵丰富,用途广泛。字词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音,析义,否则便是断章取义。例如:我在讲《惊弓之鸟》时,在讲完文章后让学生结合板书学习生字,将字词教学放入语境之中,让学生把弓和弦用比较的方法辨形识记。并结合田字格区分两字的占位。弓是独体字,应写在田字格的中间,写宽一点。弓作偏旁时应写在田字格的左半部,稍窄。即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又教给了学生写字的方法。再比如:“雁”字的写法,教师依据大雁的飞行来让学生识字。“大雁飞向蓝天用“厂”表示,它飞行时的队形写成两个人字,大雁是群居动物,雁群中的头雁用“、”表示,四横中的上下两横表示雁群中身强力壮的,中间的两横表示体弱,年幼的大雁。大雁飞行时因翅膀的振动会形成强大的气流,中间一竖便是这股气流。在雁群飞行时,这股气流将体弱年幼的大雁托起。”学生兴趣盎然,铭记于心。其实汉字中这种词还有很多,如:盾、容、攥、看等等,均可借鉴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来识记。这样的教学还会有哪位学生不感兴趣呢?多音字的教学老师们总喜欢将文字从语境中剥离出来进行归类,其实若将其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学生即掌握了读音,又懂得了运用,这岂不是一举两得。词语的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在《惊弓之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我在指导学生理解句中两个“直”的意思时,是这样设计的:大雁飞呀飞,突然听到“呯”的一声弦响,它拼命往上飞,老师用示意图表示,我问学生见过这种飞行吗?学生都说没有。“那怎么飞呢”,老师继续点拨,我依据学生的表达,又用示意图来表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第一个“直”不表示方向,它是拼命飞的意思。而第二个“直”则是直掉下来的意思,大雁拼命向上飞时,伤口又裂开了,此时它已奄奄一息,或者说它已经死了,直直的掉了下来。第二个“直”才表示方向。老师们:语境是字词依存的土壤,离开了语境,字词教学就有点纸上谈兵了。二、句、段的训练小学三、四年级重点要训练学生句、段的理解及运用。一篇文章不是每一句,每一段都要逐句、逐段地去讲。而是要找到教学中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同样,我在《惊弓之鸟》的教学中教给了学生如何训练句、段的方法。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们去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异议,一个学生说是“射下来的”,而另一个学生说是“掉下来的”,老师及时引导其他学生:“你们是否听清他们说法中的不同了呢?及时抓住教学中的契机,紧扣“射”与“掉”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用心倾听,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又找到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她接着问:“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了三、四、五三个自然段。老师继续质疑: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个自然段让你明白大雁不是射下来的,而是听到弦响自己掉下来的。学生很快又确定了重点段(第五自然段)。教师重点讲解了第五自然段:“孩子们,你们看看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句与句又是怎样联系的?”教师的质疑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沿着老师设的台阶一步步到达了顶峰。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知的欲望在老师精彩、细腻、独特的教学设计中得到了一步步的提升,不愧是:“学中寻乐,乐中求学”。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更体会到了“读书是一种乐趣”。当然,这离不开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但这种教法,确实让人茅塞顿开。“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不就诠释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