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画回归儿童安徽省马鞍山市师范附小作者:刘云儿童画,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它对儿童来说具有朴素的自发性,作品不在乎是否有艺术性、思想性,也不在乎技法是否娴熟,它只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感悟,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游戏,是传递自己心灵智慧、心情感受的一种途径,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在儿童的笔下人可以长出翅膀、花儿会说话……不受任何限制与约束,没有任何清规戒律,从而形成了儿童画特有的天真自然、纯朴、梦幻,甚至荒诞的特点。然而儿童绘画在当今却受到了污染、变质:只重理性知识和技能技法,受到模式化、成人化形象概念的灌输,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些无一不让儿童带上了沉重的枷锁,导致儿童美术作品中表现内容雷同、绘画语言成人化,缺乏个性、想象、创造力的现象极其严重。如何让儿童绘画回归呢?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重视儿童经验,强调儿童兴趣,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的学习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在绘画活动中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属浅层兴趣,常常有情绪色彩,易停留在“好玩”的认知层面,容易产生波动和转移。如何将表面热情转化为内在参与呢?这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了解儿童的绘画语言、身心特点,设计多种符合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儿童身边喜欢的、熟知的事物或是儿童关注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如以表达儿童内心情感体验为主的《生气的……》《酸甜苦辣》,儿童喜爱的《奥特曼》《新郎和新娘》,具有想象的《大力士》《变个模样》《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等富有情趣和游戏性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兴趣延伸的、开放的教学空间。如教室的布置应具有个性、艺术性;作品的展示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座位的安排打破二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方式,如圆圈式,以便于小组间、师生之间的活动与交流的,有益于培养儿童的参与、合作与表现。在实际教学中更应遵循儿童心理与符合儿童生活感知的电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等教学手段,创设激发儿童积极感受、想象、创造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起儿童真正的兴趣,画出对生活的体验与情感表现。二、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和感受观察是一切思维和创造的基础。我们要让儿童画出心中的画,但如果孩子心中无画,也就谈不上画出心中的画,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帮助儿童建立起绘画的“资料库”,让孩子有物可画有感可发。1.在生活中观察体验。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观察,获取直接体验,启发他们的想象。春天带儿童观察嫩绿的小草、婀娜多姿的垂柳、池塘里的蝌蚪,夏天带儿童欣赏盛开的荷花、飞舞的蜻蜓……如在画花的美术活动中,引导儿童们到校园中去看花、摸花、闻花,讨论花的颜色、气味有什么不同。再仔细观察花与叶的造型、结构、色彩的变化:有的发现菊花的花瓣细细的、卷卷的,有的发现叶子的正面颜色深、背面浅……一次,一只蝴蝶飞进教室,老师没有阻止学生们对这位不速之客的好奇和注意,而是利用这只蝴蝶,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说出来、画出来或进行想象。学生画出了《课堂上的小捣蛋》《一只美丽的蝴蝶》等精彩的作品。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分享事物的美,这对于创造力的激发比技巧的学习更加重要。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才能画出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观者。良好的观察品质是善于发现细小的但有价值的事实,因此,要想真正感受体验: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要能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鲜明的特点。其次,有顺序的观察,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记忆。最后,观察还要养成习惯,如利用绘画日记的形式,及时描绘自己身边的事物,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及心理体验,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积累着生活、情感素材,绘画时就能做到有内容可画,有情可发了。2.在玩中体验观察。让儿童在美术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体验过程中的乐趣,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是儿童绘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