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苏轼破阵子辛弃疾郑州市52中刘丽走进词的世界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今天我们就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壮志难酬。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与作品的写作背景,分别概括作者在词作中所抒发的情感。2.反复诵读词作,理解词的内容,比较两首词的异同。学习目标初读诗词自主学习1.解决两首词中出现的生字词。2.朗读两首词,读准节奏,读出感情。3.结合注释,了解两首词的内容、感情。4.记下疑难,准备质疑。交流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学习《江城子》1.你能概括上阙的内容吗?2.“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3、概括本首词作者抒发的情感。2.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1.描绘打猎的威武场面。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学习《破阵子》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你能说说哪里体现了“壮”吗?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却“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1.这两首词上阕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下阕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3.这两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比较《江城子》、《破阵子》的异同内容课题写景或叙事抒情总体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内容课题写景或叙事抒情总体江城子密州出猎打猎:雄壮开阔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相同: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开阔、雄壮。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不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延伸补充豪放派特点: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四个阶段:北宋早期范仲淹写《渔家傲·秋思》,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北宋中后期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课堂达标任选一句,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方法指导:1、选好角度(修辞手法、炼字、写作手法)2、赏析诗句的内容及的情感布置作业从以下两项作业中任选一项按要求完成1、任选一首词作,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词作中的场景。要求:200字左右,至少运用2种修辞手法,语句生动流畅。2、选择其中一首词,改编成一篇小小说,扩展故事情节,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