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阅读题设题谈问题的有效性河南省济源市张效峰“信息”,就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一些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以及对它们的阐释。“筛选”,则是指依据阅读的相关要求,从复杂的材料中搜寻、辨别、提取相关信息。筛选信息,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阅读技能。在听课过程中,我经常听到老师们谈信息筛选,尤其是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更是挂在嘴边。可在记叙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也就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能力,很多老师竟然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如果给你一篇文章,在没有任何教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信息筛选的有效提问呢?下面,我结合中考试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提问关键词,指的是在一个句子,对文章的主旨或人物等有重要影响,且内涵丰富的词语,主要有形容词、名词和代词。1,提问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事物特征的词,一般具有很强的概括性,那么我们在进行信息筛选时,就可以对其进行设疑,常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个特征”进行提问。如:2009年的杭州市中考题《向一棵树鞠躬》,第11小题,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2011年杭州市的中考题《一棵小桃树》,第11小题还是这样设疑。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1年海南省的中考试题《爱吃野菜的庄老师》,其第12小题.文章第④段说“庄老师确实与众不同”。庄老师的“与众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我们抓住句子中这样的关键词,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一个点,带动一个面。一个词,就能让学生感知全文。而善于发现这样的词,则是我们老师的基本功。2,提问名词名词是指人、物、事、情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我们所设疑的词多是抽象性的名词,常用“指的是什么”进行提问。我将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陈述的抽象名词,因为抽象,所以让你具体化。如:2005年兰州市的中考题《斯文尼的证词》,第24小题,第④段首句“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真相”是什么?2007年河南省中考试题《13元“遗产”》,第11小题,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010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最美的善举》,第19小题,选文题目中的“善举”指什么事情?另一类是深刻含义的抽象名词。因为其有深层含义,所以设疑,来探究其文字表面背后的东西。如:2006年贵阳市的中考试题《等待让自己开花的季节》,第10小题,第3段中“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其中“足够的能量”指的是什么?2007年云南省的中考试题《寻春》,第22小题,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的是什么?2010年长沙市的中考试题《种春风》,第22小题,文章划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3,提问代词代词,就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它本身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特点。我们所设疑的多数是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对人称代词的提问,主要是提问你指意思比较深的或代指意思比较广的。如:2008年天津市的中考试题《脚步声》,第24小题,文末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2010年山西省中考试题《我们一样爱他们》,第13小题,题目中的“他们”在文中指哪些人?对指示代词的提问,主要是指那些用来指示人或事物的代词。如:2007年重庆市的中考试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第13小题,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2005年兰州市中考试题《斯文尼的证词》,第23小题,第③段中,“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这样一个问题”指什么?二、对局部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如果说一个句子中的关键词,是由点对面的筛选。那么,另一种情况,就是局部的点对点的筛选,由因寻果,由果寻因,可谓是有车有辙的筛选。那么在哪些情况下进行这方面的提问呢?1,在矛盾冲突中进行因果提问本来对一件事持反对态度,可是,后来又突然赞成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呢,只要探究出其原因,就解决文章的理解问题了。如:2008年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