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反思“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周长的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根据已有学生知识的经验,他们对于平面几何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的联系到他们。但是不同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由直线段围成的,而圆形的周长是曲线围成的。这需要教师要有一个适度的点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难理解。对于合作探究,因为已经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猜测、测量、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通过对圆周率有关数学史料的介绍,结合学生对其中数字的感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家对真理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兴盛。4、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对猜测的验证作用以及对问题的探索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本课教学以“通过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为教学重点;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为教学难点。围绕着教学目标,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争在本节课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很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于是,我利用课件设计了“黑狗和灰狗比赛跑步,黑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灰狗获胜。黑狗看到灰狗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这样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回忆正方形周长:黑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那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利用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通过结合实际动手操作和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了圆周长的概念,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觉得做得好的一点是在参考了许多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先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哪部分有关系?并让学生举例子来说明。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可能是它的直径的几倍,是几倍,那么用直径×几倍就是圆的周长。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意识,更为后面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笔,利用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讨论,使学生对后续的实际探究过程有明确的目的性。很自然的进入到探究环节。探究环节就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共同找到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再通过测量、观察、分析、计算、找规律、验证等操作活动,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真正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找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相信同学们在获取圆周长公式的一刹那,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不能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激励不够等。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