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高中《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咨询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咨询。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消费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缺乏,是个十分突出的咨询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咨询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本人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绘救灾的详细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本人,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不直截了当答复“民不加多”的咨询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依照败逃间隔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咨询,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认本人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突然转入正题,既答复了“民不加多”的缘故,又提醒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方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因此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开展消费,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开展消费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受,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络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咨询题跟行王道严密联络起来。第4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开展消费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盂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本人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照应。第5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判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本人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但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构成鲜明的比照,深入地提醒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展驳斥:“涂有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