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在中国近代历史坐标上的李鸿章———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恰当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内容。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40余年,功过集于一身。对其的各方面分析,一个要了解其人生发展过程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其次回顾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而把历史人物放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环境中分析。通过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全面、客观、辩证、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历史人物进一步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时代,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挖掘研究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并运用资料阐述观点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促使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的准备主要在下面三个方面①以“你最想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为题,让学生讨论确定研究人物。②确定后,按照不同观点自愿结成学习小组,查找资料,进行分析研究。③学生布置有关李鸿章生平和历史不同时期的李鸿章评价等内容的班级展览。课堂进行过程:一、学生活动(一)李鸿章生平介绍(学生:介绍李鸿章的一生,辅以课件幻灯片略)老师:从刚才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的从政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其他历史人物所不能。应该怎样评价他的历史功过问题?请各组同学各抒己见。方式:先由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然后各组间进行讨论。(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简洁。)(二)以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小组发言选录:1、组一:(方式:课件辅助略)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举动具有进步意义。如创办近代工业、筹划海军、培养新式人才、对维新人士的同情等。但纵观其一生,从他对国家利益的客观影响来看,过大于功。下面我组将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学生甲:在政治方面,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重要一员,李鸿章勾结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屠杀大批太平军将士。掌权期间,搜刮民财,死后留下四千万两遗产,故民间流传“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学生乙:军事方面,在清政府与列强的一系列斗争中,李鸿章坚持“和戎”政策,即坚守和约,不轻易言战,使中法战争“不败而败”;使中国甲午战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福建、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学生丙:外交方面,李鸿章奉行“以夷制夷”的原则。这种政策使清朝政府牺牲了大量中国领土主权。他想调解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但没有使列强相互制约,反而使它们携起手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例子: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李鸿章试图联络西洋,牵制东洋。得意地认为: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条约签订仅两年,东洋与西洋列强纷至沓来,掀起瓜分狂潮。李鸿章罪莫大焉。2、组二:(方式:情景再现)学生:我组将通过几个真实历史场景的再现,阐述我方观点:李鸿章功大于过。场景一:(旁白:)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日诱逼李在早已拟好的条约上签字。(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再现谈判情景,林萍扮演李鸿章,闻洁扮演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强硬地)你的态度只有两个字,允与不允。李鸿章: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尚未下咽,饿得很。李:我接到台湾来电,誓不为日民。伊:任凭聒噪,我们自有办法下咽。多说无益,你要不把台湾割与我国,我们可不能保证北京的安全。李:(无奈地)此事容我向太后禀告,再与你答复。……场景二:(学生模拟慈禧室内情景,沈霞扮演慈禧,张娅饰演李莲英)慈禧(坐在椅中):小李子,上茶。(李莲英恭敬地递上一个水杯)慈禧(边喝茶边慢悠悠地问):“最近,有什么事吗?”李莲英:“禀老佛爷,李鸿章来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