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课文分析《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二月。这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对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白色恐惧的血污现实采取躲避的态度,然而又终不能闭目塞听,因而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矛盾的苦闷。他的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写月夜下荷塘的幽丽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闷心境的一些影子。全文可划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同时制造了一种安静优美的气氛,引出全文。这一段以一个悬想(“突然想起……总该另有一番模样吧”)紧扣文章标题,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接着从“月亮”、“小孩们的欢笑”,“恍恍惚惚的眠歌”几个方面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而且把读者逐步引入一种静谧的境地,成为全文一个极好的引起。全段中有心情、风光、时间、地点的交代,眉目特别清新,行文极为自然。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先写来路(第二、三自然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树木包围,再笼以“淡淡的月光”,构成一片静悄、幽寂的气氛,这也正是统照全文的气概。“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月色覆盖下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本人是个“自由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欢的情怀。继写荷塘(第四自然段)。这是先写田田的荷叶,晶莹的荷花;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出玲珑,晶洁。再写荷香,“和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芳而不浊,“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歌声”比况“荷香”,实在新颖、透辟,极熨贴地传达出一种香远益清的神韵。既有和风,必有所动,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和风擦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活力爽朗的情状。这动态与上边的静态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流水”,虽不能“见一些颜色”,但由它那脉脉流淌声的点染,确实叶子“更见风致了”,整个画面都更富有神韵了。再写月色(第五自然段)。先直写“如流水般”的月光“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给画面涂上一层底色:素净、恬静、柔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又使画面上呈现出迷茫空蒙的景象。在这种色彩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形象何等鲜活、诱人。前边两句都是把静态事物作动态的描绘,句中两个动词“泄”和“浮”选用的极为精到传神,足见出作者观察之细,体物之工和语言锤炼的精心。后边两句中的两个比喻,又那样贴切传神,满贮诗意。接下去再写阴影。阴影是月光隔了树木造成的,因而自然成为对月光的一种衬托。“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宛如一副清淡的水墨画。最后又合写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联想引出的奇妙的比喻。作者借助于联想、比况,使这幅荷塘月色图就更加形神兼备了。第六自然段,写月下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是总写四周。“阴阴”的树色,“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是写近处,然后,又写了模模糊糊“只有些大意”的远山。而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没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的路灯光……仍然是一片静悄、幽寂的景象。“这时候最喧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种“喧闹”喧噪,是一种反衬,使得那静悄、幽寂的气氛更浓郁了。以上是第二大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这里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敏多样,井井有条。吸引着读者如身临其境,和作者同领那美的感受。第三段(最后几个自然段),侧重于抒情,抒发由月下的景致所引动的乡思。“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顺此,文章放了开去,追溯了历史上采莲的盛况,又援引《西洲曲》里的诗句,表现出对采莲盛事的向往。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的景致,“今晚假设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同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