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高中二年级拿来主义示例二教学目的:(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挖苦意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挖苦意味。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指导预习。读课文,考虑(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构造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展有宏大的妨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三、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拟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品种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凄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遭到启发,得到教益。四、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据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据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峻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歼”和文化“围歼”。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竭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认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咨询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五、研习新课。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构造层次。提咨询: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咨询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定导致“如今”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定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而,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咨询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完全,“立”得才牢靠。这个咨询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构造层次就根本上清晰了。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本质及其严峻后果。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本质和危害。第二部分(第5--9段):说明“拿来主义”的根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咨询题上的错误倾向。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第6段提醒“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第7段提醒“拿来主义”的含义确实是“运用脑髓,放出目光,本人来拿”。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9段从正面详细而形象地说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质量,以及“拿来主义”关于制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本质与危害,体会幽默、挖苦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1)提咨询: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阐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