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习要点: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包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3、联络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4、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包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2、联络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掌握以下字的读音。(1组)逼狭(xiá)崎岖(qíqū)阻抑(yì)迷惘(wáng)2:解释以下生词(1)逼狭:狭窄。(2)崎岖:描述山路不平。(3)阻抑:阻挠、抑制。(4)回环曲折:曲折围绕。(5)亦复如是:也是如此。3、课文作者和背景介绍本文作者,字、河北乐亭人,选自《》。他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在大革命后期的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时值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尽管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着实丰富。背景补充:李大钊所生活的年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榨,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民族千疮百孔,步履维困难。在这种“困难的国运”面前,是垂头丧气,悲观绝望,依然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悟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站出来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决心。这在当时浊流滚滚的思想文化界,无疑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给人以极大鼓舞。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4: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1):这篇课文应该用什么语调去朗读?假如要鼓舞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读标题呢?重音该放在哪呢?明确:明快、雄健、节拍要鲜明、洪亮、磅礴激越的情感,铿锵有力。带有强烈的煽动性和充满乐观主义的精(“雄健的国民”)(2)、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请归纳各段的段意。(2组)第一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困难险阻的境地。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第三段:以旅途征人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第四段:谈到中华民族如今所逢的史路。第五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1: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3组)(在国运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开展而奋斗、奉献。)2:当时我们面临怎么样“困难的国运”呢?(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二)精读课文,尝试处理学习要点1、文语言气概磅礴,铿铿有力,生动形象而富有说服力,这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有着亲密的关系。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小组讨论,为以下形象找到本体,并体会它们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4组)①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开展()③崎岖险阻的道路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困难国运()④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⑤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⑥扬子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困难斗争()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作者意在激发起国民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让雄健的国民们英勇、执着的向前挽救危亡的国家。言语中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师小结比喻的作用:运用比喻加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2:再从标题看“困难”与“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