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较《左传》擅长描写战争,也精于刻画人物。其笔下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朱彝尊在《经文考》中称“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这是对其文学成就,尤其是人物塑造成就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从《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亦可窥其一斑。在这篇文章中,中心人物烛之武临危授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其胆、识、言诸方面的特点,历来遭到人们的好评。确实是其中的次要人物郑伯、秦伯、晋侯,尽管着墨不多,却也是有言有行有情,形象鲜明生动丰富,显示了作者精深的人物描写艺术。先来看看郑伯,这位马上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曰”。当秦、晋两国气概汹汹地围攻郑国之时,郑国可谓危矣,情势关于郑国实在是差到了极点。郑国的出路,大致来说只有三条:要么抗争到底;要么屈膝投诚;要么化解危机。特别显然,以郑国目前的实力,与秦、晋两个大国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郑国势必会因而而走上亡国之路,这是郑伯所不愿看到的;屈膝投诚的结果或可保有相当的利益,最差无非是亡国,但这种结果是极不可靠的,郑伯没有主动权,因而他也不会接受;而想方法化解危机,既可防止一场劫难,又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掌握了事情的主动权,应该是最正确的选择。如此一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咨询题,谁来化解这一天大的难题?显然郑国大臣之中无人能够负起此重担,因而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郑伯没有任何行动,而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就在事情马上顺利处理的时候,作者利用烛之武的牢骚构成了一次波涛,使文章曲折引人而不呆板。烛之武面对郑伯的重托,却大谈本人至老不能被用,现在更是“无能为力也已”,满腹牢骚且不愿授命。为难之中的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本人身上。这番自责,可谓动之以情,令烛之武为之语塞,对其牢骚情绪也是一个至好的抚慰。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咨询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郑伯“之曰”,短短二十六个字,终使烛之武“许之”,到达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擅长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再看秦伯,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特别关键的地位,能够说战与不战,在特别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听烛之武之言则和;拒烛之武之言则战。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其言,由于他是烛之武说服的对象,如写其言,一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二则也会使行文繁琐不简。因而作者用了“说(悦)”、“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一是反衬烛之武劝说之效果,二是提醒秦伯决策之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决策?尽管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盟,但这并不是说明秦伯是一个朝三暮四的君主,由于秦伯的决策,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这也是秦国以后能够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缘故。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扩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如此做只会加强晋国的实力,而秦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盟。如此一来,反面构成了秦、郑围晋的有利情势,对秦国今后的开展是特别有利的。同时“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之决策,使秦、郑之盟特别结实,而秦、晋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烛之武出使之成效。我们看到,作者笔下之秦伯,是一个擅长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最后来看晋侯。郑国这场危机,确实是由他发起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向外扩张,争夺专霸权,秦伯在这场危机中特别大程度上也是被晋侯所利用了。假如事情按照他的意料开展,那么此次事件的最大利益获得者,无疑确实是晋侯,但是偏偏中途杀出了个烛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变了决策,因而事情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到手的利益不翼而飞;强大的联盟分崩离析;微小的敌人有了坚强的后盾。晋侯无疑成了这起事件的最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