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班级:冯如纪念中学九(1)班授课教师:恩平市冯如纪念中学冯玉笑课题:《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课前基础检测: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故不错意也通含义:。(2)仓鹰击于殿上通含义:。2.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义。(1)唐雎不辱使命古义:今义:。(2)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今义:。3.(中考演练)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广故数言欲亡/卒数万人B.虽千里不敢易也/虽杀臣,不能绝也(shuò)副词,(shù)数词,即使即使屡次,多次几C.上使外将兵/项燕为楚将D.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动词,名词,动词,副词,只,仅仅带领‘率领’将领光着错“措”放置,安放仓“苍”青色出使的任务重大的责任即使这样表转折关系连词,常与“但是”连用B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探究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难点)。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故事中人物有:秦王、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3、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复述课文内容。3、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故事开端:。(2)故事发展:。(3)故事高潮:。(4)故事结局:。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写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一回合的斗争)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二回合的斗争)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谋取得了胜利写作借鉴:1)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略)(简略)详尽文章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文章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故事情节。二、品味语言,了解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角色(唐雎、秦王)进行朗读,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情态,并品味语言描写,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完成下表情节语言性格秦王唐雎秦王唐雎开端①⑦⑧发展②③高潮④⑤结局⑥开端:秦王语言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用发施号令的口气,要别人一定要服从他,表现出十足的奸诈、骄横、狂妄发展:秦王语言: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以大易小,纯属诈骗。盛气凌人的责备,面露威胁之意。体现其阴险狡诈)唐雎语言揭穿谎言,语气委婉,不悲不亢,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体现其从容镇定,机智应对“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高潮秦王语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嚣张、不可一世的;极度蔑视的态度再次显示了他的骄横和狂暴。唐雎语言:布衣之怒——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针峰相对,正气凛然,丝毫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服。(气氛紧张,令人屏息)体现其不畏强暴,勇于献身,善于斗争结局:秦王语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面对唐雎的步步紧逼,秦王始料不及,精神防线被完全摧毁,只好认输。体现其是色厉内荏(rěn),外强中干外表刚强,刚硬,内心虚弱。四组对话浓缩了秦王和唐雎论战的全过程,从中可见人物的情感态度随着论战的深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秦王从开始的自负,狂妄,俯视一切,到后来的屈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骄横强暴、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人。唐雎始终是以不变应万变,他所有的对话既符合外交礼节,也是有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