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送东阳马生序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张元金•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增强文言语感,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学法指导:•1、读课文,勾画重要信息的词语或语句,读准字音,理解句意。•2、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翻译课文语段,了解课文内容。•3、概括主要内容。•4、说说你知道的勤奋求学的典故。•一、新课导入•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想学有所成,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经一番磨砺是很难成功的。追思古人那凿壁偷光的专心,闻鸡起舞的恒心,悬梁刺股的决心……抚古思今感慨良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明学士宋濂,看看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板书文题、作者)•作者链接•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等,以文章著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文体链接•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二、(一)探究•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4.本文写了作者在幼年求学时所受到的哪些苦难?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5.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6.“勤”是作者成功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二)感悟•1.你从作者的读书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2.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3.你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三)品析•本文在记叙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体会其作用。•三、板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讲借书求学之难用心求学之专讲求学跋涉之苦生活艰苦朴素•四、拓展延伸•今天,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学校窗明几净,条件优越,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