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学校、社会、家长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研究》开题报告会同二完小协同教育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21世纪教育的特点,是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它的重心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一切具有教育影响的力量都应当被恰当地调动和利用。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才能教育好孩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罕见,其研究理论成果将填补教育传播学在该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实践上对全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人成长的几种最重要的教育方式。而在学校教育阶段,如何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取得联系,实现协调、补充合作,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国历来对学校和家庭的协同教育非常重视,如何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使教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使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与表现,从而家长与学校可以协调,同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育。其次在社会或社区中所设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场所以及开设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2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采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搭建起来的家校信息互联平台,能非常方便地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需求,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社区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社区教育网络资源,既能为社区人员提供终生教育服务,也能为学校教师与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相互补充提高教育效果。总之,多种多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家庭学校的协同教育之后,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价值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学校、社会、家长良性互动的机制,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规律,建立新型的协同教育模式。围绕这一课题,确定如下研究内容:1、协同教育现状调查;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表现形式的多样性;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资源的组织与管理;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的效率;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学校、社会、家长良性互动的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学校、家庭、社区合作进行协同教育研究是在新的形式下提出的教育组织形式,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对学生的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社会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诸如电游室、网吧等娱乐方式,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及时的、全面的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是学校家庭共同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是社会需要,也是家庭的需要。三、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协同教育”是协同学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而形成的新的教育理论,专门从系统演化角度来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与规律。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学校系统,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3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活动。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系统的教育。在《大百科全书》中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学校、家庭两大教育系统如何联系、协调,合作产生整体教育的最优效果,在实施操作中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去指导。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有系统理论,信息理论与教育传播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家庭进行协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载体和形式,能够及时,全面丰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育效果。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1、行动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内容分析法。4、文献研究法。5、经验总结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