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县教育科学研究室2010年4月20日[编者按]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持续向纵深推进和常态化实施的新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驾驭新课标、新教材的能力日益成为区域教研、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聚焦点。日前,我们收集了一些学区、学校开展活动的形式和经验以及部分教研员对“课标”的解读,希各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研强师,以研促教,以教兴校,推动我县新课改常态化实施。求实效,学区教研活动出新招走进新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教研工作必须先行。我县初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十分重视县、区、校三级教研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各自在课改推进中的教学研究作用。马踏、来凤、周坡等学区从09年下期开始,改变教研活动的方式,转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行为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研实效。2010年上学期开始,全县各学区都开始了新的教研活动方式,具体作法为:一、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改变教师参与区级教研活动的教学行为。其操作过程是:区中心教研组提前一周确定并公布学科教研内容,让全体教师都参与教研课的准备,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研的主体,改变了过去教研活动中少数人准备,多数人观望的现象。二、把教研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教师,让老师们在自主合作教研中体会乐趣。老师们领受教研任务后,在积极备课的过程中,同仁间的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形成了学校教研的浓厚氛围。三、现场抽签上课,让每位教师“中彩”的机会均等。由于人人都充分准备,所以老师们都十分认同这种形式。1这种教研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人人肩负教研职责,增强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在教研状态下工作是一种幸福。”让每一位教师平等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第二,充分发挥了同伴互助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传统的教研活动提前确定主讲人,往往将主讲人置于“孤军奋战”的被动地位,而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使每位教师们在教研中的平等地位得以体现。第三,评课广开言路,对主讲人的课堂评价客观实际。由于对课堂教学内容人人都有备而来,所以评课就避免了一路高歌的形式教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时代,从事一线教学改革的教师人人都有追求成功展现自我的愿望,各级教研活动都应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教研室钟高容)立足课堂搞教研,搞好教研促质量——马踏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纪实“立足课堂搞教研,搞好教研促质量”,这是马踏小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校本教研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以经典阅读、单元“集备”、问题会诊、同课异构、优课示范、相互听课为主要形式,立足课堂搞教研,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不仅正确处理了教学与教研的关系,缓解了教师工作压力,而且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那么,究竟怎样立足课堂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呢?我校的做法是:1、经典阅读,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素质。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校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与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经典阅读活动。要求教师每年读一本文学经典、每期读一本教育名著、每月读一本教学刊物、每周写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并将读写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此举对于丰厚教师文化底蕴、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单元“集备”,切实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为此,我校建立了间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的实施,以备课组为单位,以说课为主要形式,反思前一单元教学情况,解读下一单元教材,研究教学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集备”活动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经验互鉴,资源共享,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提升。3、问题会诊,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调查问卷等方式,汇总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体“会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普遍问题作为教研主题,融入观摩课、研究课中进行研讨。4、同课异构,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具体做法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