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南京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确定教化教学改革新方向高等教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依据以往的阅历播种和收获。在工业社会,人们重视现在,依据当今社会须要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高等教化要重视将来,要依据当前的状况,科学预料社会前沿发展趋势,用创建逐步取代重复和再现。诚如英国高等教化专家阿什比所言,高校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形势发生巨变,第1页共13页社会发展日趋开放、多样和多变,经济发展愈加依靠智力、学问和信息等无形资源,学问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过去,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基本等同于其终身职业,而现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充溢着各种可能和诸多不确定因素。高校必需为具有不同禀赋和志趣的学生谋求特性化发展的道路供应合理的学问、实力和素养储备。二、针对传统教化不足,创建人才培育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模式高校教化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通识教化与专业教化的有效结合将是高校本科教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高校近年来在教化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但人才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过度集第2页共13页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学问传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和学习主动性不高等弊端依旧存在。南京高校依据培育学问经济时代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口,提出本科教化要造就“将来社会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和科教融通,通识教化与特性化培育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培育新模式,力图使学生不仅具备广袤的多学科学问基础,而且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深化推动“三三制”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又先后提出了“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化”和建立“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人才培育体系”第3页共13页的雄伟目标,这样就把全校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本科教化教学改革这项工作上来。而所谓“三三制”人才培育模式,就是将本科培育过程划分为“大类培育”、“专业培育”、“多元培育”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赐予学生特性化、多样化培育。“大类培育”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对新生实施通识教化促进他们科学基础、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今后进入任何领域学习打下广博的学问基础,学生在满意自选专业“准入”标准后即可进入下一个阶段。“专业培育”阶段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实力,为他们将来的学术追求和职业发展打下精深的第4页共13页学问储备,学生达到专业“准出”标准后即进入下一个阶段。“多元培育”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学生在“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上做出自主选择,使因材施教“接地气”,实现学生的特性化成长。“三三制”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给予学生充分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和自我规划意识,使他们成为教学改革的“负责任参加者”,从而完成教学模式从“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三、用学科前沿学问充溢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型课程体系第5页共13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落实国家方针和实现学校既定人才培育目标的重要依托,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所在。学校瞄准学科、专业的基础学问架构和总体发展趋势,参照和借鉴美、英德等国外80余所一流高校的专业教学安排,将课程体系从“刚性”变为“弹性”,把学科前沿学问适时地融入教学内容。学校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建力潜质为主线,围绕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全方位推动课程体系改革,迄今为止重点建设了553门新型课程:182门新生研讨课程覆盖全部一年级学生,旨在帮助新生提升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觉、学会第6页共13页表达,完成适应性和学术性转换。新建成的107门通识教化课程涵盖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等7个领域,旨在使学生贯穿古今、融会中西,兼备国际视野、中国灵魂和现代意识,培育他们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