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要点一、着眼提高社区医疗能力,创新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制1.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探索实施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身份、产权归属、乡镇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探索推进人员管理、业务培训、绩效考核、服务模式、消毒供应和财物管理“六统一”,利用医院资源和平台,辐射带动社区的能力水平。探索建立紧密型联合体,由三级医院全方位帮扶和全面托管具备一级医院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持民营医院参与医疗联合体,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参与公立医院的资源共享和人才、技术合作。2.加强社区卫技队伍管理。建立社区医生引进、培养和培训机制,结合社区特点制订全面提高社区医生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针对性、务实性培训方案,充实和加强社区卫技队伍力量。探索有效工时制考核,完善绩效分配制度,切实提高社区卫技人员积极性和收入待遇。3.实施全科团队和家庭医生制度。以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为抓手,以组建100个全科团队为支撑,以培养300名全科医生为重点,形成居民健康服务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突出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加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推出“百家健康沙龙”,加强医患合作、居民互助、自我管理,提高疾病防控管理水平。4.保障群众合理用药需求。考虑儿科、慢性病、急救等用药需求,适当增补社区药品目录。探索建立短缺药品市级储备供应点,掌握短缺药品需求信息,做好短缺药品储备供应。强化“社区用药咨询调配热线”功能,建立药品库存预警、采购计划统一调配机制,探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基本药物采购、使用联动机制,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便民药箱,保障群众的合理用药需求。5.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体系。结合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和站的设置规划,大力推第1页共8页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改造和提档升级工程,统一外观形象和上墙资料,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内涵质量,努力打造方便、价廉、安全、有效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二、着眼激发活力,创新医院运行管理新机制6.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出台《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建立以公共服务、质量安全、医疗服务、发展能力、运行效率和社会满意度等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强化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确保人均医疗费用增长幅度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平均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比例控制在30%以内,药占比在现有基础上下降8%以上,力争市域内就诊率达到95%,切实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7.加快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院长负责制和绩效管理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年薪和职工分配总额挂钩。积极探索适应本市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人才培养和人事管理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落实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制度。严格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探索实施名医、学科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年薪制,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对空缺或新增科主任、护士长岗位全面实行“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制度,真正建立“能上能下”的选任机制,进一步规范卫技人员评聘管理。8.规范药品耗材采购使用机制。在省级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的基础上,加快推进2~10万元医疗设备和医用耗材“量价挂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积极探索实施医药分开。加强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配备基本药物品种数目占基本药物目录总数的比例市一院不少于70%、中医院不少于60%,销售额占药品销售总额的比例不低于20%;二级公立医院配备基本药物品种数目占基本药物目录总数的比例不少于80%,销售额占药品销售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0%。9.完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做实市一院、中医院为核心的两大医疗联合体,选派112名医生下乡支医,选派一批年第2页共8页轻骨干到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职,在片区医院重点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