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表学科语文授课年级二年级学校襄城卧龙镇胡巷小学教师姓名袁学成章节名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13坐井观天》计划学时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坐井观天》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争论,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像青蛙那样看问题目光狭小,所见有限,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学习者分析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读懂一个故事尚有难度,而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理解有很大难度。我们农村小学生受条件限制,大部分学生接触外面世界少,视野不够开阔,见识短浅,想象力不够丰富,因此理解本课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知识与技能:在阅读语言环境中巩固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分析,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际,体会青蛙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错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要全面的思想。教学重点重点:朗读课文,分析“青蛙与小鸟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及解决措施措施:利用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位置关系”,良好的视听效果引导朗读。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理解词语“大话、无边无际、坐井观天”及寓言的寓意。措施:实践操作,体验“观天”,情境动画,理解体会寓意。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的学出发,首先从“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然后创设识字、朗读、想象情景,利用课件,情景动画形象、直观、生动展示,引导学生朗读、分析、交流、探讨、想象,把深刻道理直观化、浅易化、可操作化,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依据的理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创设学习情境。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易激发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设疑“天有多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探讨,发现。课件展示“我会想”出示课件“天有多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疑,观察,指导说话。以直观的感知,形象的展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兴趣。位置关系直观体现课件标注“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出示课件,指导观察。重点标明,直观感知,为下文做好了很好的铺垫。三次对话结合图片,声音,体会对话,查找认识“天”的不同原因,体会说话的语气。课件展示逐一展示几个幻灯,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讨。精读分析,情感引导,重点词汇导引,学生由感而发。分角色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受情感,感悟寓意。小组内活动,全班交流。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得到升华。拓展通过想象、交流,进一步感悟寓意,感悟认识事物的态度。课件出示课件,指导观察,想象。启发说话。激发学生,给思维插上翅膀,情感再次升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情趣“我会想”天有多大2分钟1、出示课件一“我会想”2、设疑:天有多大?3、天只有井口那么大1、观察幻灯一“我会想”----天有多大?讨论交流2、“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什么?产生疑问。通过展示质疑,交流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初读课文巩固识字自读课文听录音,了解大意交流探讨识字方法4分钟引导学生读书,了解课文大意,师生互动交流识字方法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交流探讨识字方法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细读课文范读课文朗读课文5分钟1、课件范读课文,适时指导朗读课文2、课件展示,强调青蛙与小鸟的位置1、看视频,听录音,跟读课文,朗读课文。2、观看视频,感知位置关系。朗读、读通读熟课文,感知全文。视频展示,加深位置关系,为下文做铺垫。品读课文1、第一段2、对话一3、对话二15分钟1、课件简笔画在黑板上标明青蛙、小鸟的位置。2、展示对话,启发、诱导学生体会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观点,做好情感的铺垫。3、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