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4.学习作者专心向学、自励奋进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二、教学重点: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2.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理解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四、教法、学法设想: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中,我们学习了古代几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师生共同阅读课下注释,并结合文后附文一起了解作者生平)三、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第一步:课文朗读1.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初步正音正字。2.小组成员开始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停顿。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朗读比赛,形式组内自定。4.师生共做点评,评出优胜组。第二步:词类识辨1.请结合课下注释逐段细读思考,识辨每段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情况。2.小组讨论自学成果,集体交流并将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3.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文言实词的积累。把书合上,组员互出几个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检查一下本组其他同学理解掌握的如何。第三步:疏通文意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如下重点字词句的掌握字:走趋质曳屣汤再食被腰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以同样的形式学习第二段内容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予以评点,特别提醒学生对以下重点字词句的掌握:字:日廪稍之供裘葛遗(wèi)馁诸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第四步:感知文意1.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结一下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集体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读了本文后的初步收获。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重点字词句。2.找学生概述课文大意。二、研读赏析:深入研究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集体研讨相结合,完成对如下内容的研读赏析。1.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集体明确:艰难2.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要求用书中原话回答)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明确:“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3.为什么会有这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答案,之后集体明确: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4.生独立思考回答: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可能的回答预计会有如下几方面:①勤奋好学,不怕吃苦;②持之以恒;③诚实守信;④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5.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作者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这种求学精神?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之后集体研讨交流,明确: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作者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