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习作课有感电厂学校巩菊芹在水泉教管中心执教时,我指导五年级学生完成第一单元的习作,教学结束后我的眼角溢出了欣慰的泪水,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任教这么多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在习作课上看到孩子们笑得这样灿烂,笑得这样自信。从教多年来,在每次的习作教学中,我都按每个单元的习作要求进行教学。给学生给定题目练习或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拟题练习。练习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回忆这一单元的课文中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或者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口语表达,尽可能鼓励学生多说,并让学生将说的内容组织好写下来;再或者围绕主题,范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现状,一部分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看似一副瞑思苦想的样子,但神情却很茫然,似乎无从下手。即使经过多方引导、启发,学生能写出一些东西,但那也只是一些不成文的文章,内容空洞,无思想可言。这一现状一直困扰着我,但没能找到很好的突破口。今天又是习作课,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校园。有什么东西可写呢?看看昔日我们的校园,既不是绿草如茵,也不是花团锦簇。只有几栋简陋的平房,几个普普通通的花园,一个光秃秃的大操场。说真的我都觉得无从下手。上课了,我便按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启发学生说校园景色,启发学生想校园趣事,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我突然有了一种想法:我们的校园无任何迷人之处,这只是作为我,一个成人的看法,但在孩子们纯真的眼里校园或许是人间天堂。校园生活已与孩子们的童年融为一体,校园的某一个角落或某一棵小草或许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或许给他们留下人生最珍贵的记忆;或许有些孩子还从未细致的观察过这个“熟悉”的环境。何不让孩子自己去挖掘一些写作的素材呢?想到这里,我便让学生准备好笔、本子,带领学生走出了教室。站在绵绵秋雨中,学生不知所措,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可不一会儿,意想不到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整齐的队伍不再有序,学生纷纷散开了,两个一伙,三个一群。起初是窃窃私语,瞬间就变成了大声的交谈。“这叫什么呀?”“你看这是什么?”“你看,这是臭树,不信你闻闻,真的很臭。”“你看,这棵树多像一把伞”。越说越起劲,越说越兴奋,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后来竟然连我也被扯进来了,“老师,这是什么?”“老师,这种花还有别的颜色吗?”就这样我们一起观察着,一起开心的交流着。下课铃响了,我们仍然意犹未尽地交谈着……第二节上课了,我一如既往地走到教室门口,眼前却出现了我从未见过的场景,学生个个低着头,笔在纸上刷刷地写着,就连平时一到习作课不知所措的“老大难”也显得那么轻松,似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望着这一幕我惊呆了,既而转成了开心的笑,默默得走进了教室……我顺着教室的过道转着,眼睛不时瞥见学生的作品:“今天下着蒙蒙细雨,老师带领我们欣赏校园,校园里种着各种各样的树,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臭树真像一把撑开的大伞,虽然它很臭,但它可以为同学们遮风挡雨。”“教室门前的柱子像一个个坚强的士兵日夜为我们站岗放哨,又像一个个大力士用它坚硬的头顶着楼板,保护着我们的安全。”看着笔下的杰作,望着这一张张纯真,可爱的脸,我很迷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先认识事物,再由认识到文字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即学生必须对现实生活的某一事物和某一事情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之后,才能将心中积蓄的这种感受和认识转化为语言文字。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没有更可靠的方法。”可见,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生才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语文终于找到回家的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信阳市罗山一中赵俊赛课归来,耳边一直回响着孟素琴老师的一句话:“听课没听余老师的评课你算是白来了。”可是我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