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作者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的莫泊桑(1850—1893),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项链》等,长篇有《漂亮的朋友》、《一生》。俄国的契诃夫(1860—1904),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哀伤》、《苦恼》、《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凡诺夫》、《海鸥》、《樱桃园》等。美国的欧·亨利(1862—1910),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他们的短篇小说创作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艺术精湛,成就极高。贝尔曼贝尔曼苏艾苏艾琼珊琼珊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琼珊病倒琼珊病重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琼珊转好贝尔曼住院琼珊脱险贝尔曼病逝贝尔曼画叶线索十一月一天早晨这天夜里第二天早晨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第四天探讨:谁是小说主人公?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思考一:贝尔曼第一次描写:(正面实写)——一个生活窘迫,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外表丑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第二次描写:(正面实写)——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第三次描写:(侧面虚写)——???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思考二: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思考三: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用文字表述,想象要合情合理,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崇高的爱心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人生最精彩的杰作自我牺牲的精神真善美的丹青贝尔曼贝尔曼苏艾苏艾琼珊琼珊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拓展: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主人公评判的标准:欧·亨利式结尾“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