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教学目标:1、认知性:①朗读并准确地背诵课文。②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2、技能性:掌握意动、使动等用法;继续学习判断、倒装等句式。3、体验性: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即委婉的劝说方式。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2、掌握意动、使动等用法;继续学习判断、倒装等句式。教学难点:流畅地背诵课文并能准确地默写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点拨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1.查找《战国策》及邹忌的有关资料。2.扫除文字障碍3.朗读课文,标出不会解释的词句二、激趣导入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有没有不逆耳又利于行的忠言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做的,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三、理解题目、了解作品及有关人物1、板书课题并解题邹忌讽齐王纳谏2、、作品及人物简介①《战国策》②邹忌:战国时齐国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四、教师范读课文。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注意几个句子节奏的划分: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今齐地/方千里③王之弊/甚矣④皆/朝于齐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出示容易读错的字,注音,扫除阅读障碍。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以后五、出示几个问题组,引导学生感知内容,疏通文意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板书】邹忌的形貌如何?【翻译】徐公是个怎样的人?【翻译】——判断句式2、讽谏的缘起是邹忌跟徐公比美。就自己是否美丽,邹忌分别问了几个人?【板书】怎么问的?【翻译】——倒装句三人的答案一致吗?怎么回答的?【翻译】3、邹忌认为自己美吗?【翻译】为什么自己远不如徐公,而三人还说他美?【翻译】——注意几个词的解释:a.孰视之b.私我也c、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4、试着翻译第一段5、齐读第二段,自己对照注释试着翻译;班级质疑释疑。6、通过“比美”这件事,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板书、翻译】由此,读出了怎样的结论?——这种根据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相同,推出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称类比推理。7、翻译第二段。8、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进谏了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9、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讨论翻译】注意几个词语:a.面刺b.谤讥c.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10、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怎么变得?【翻译】11、齐王纳谏后,结果怎样?【翻译】12、翻译第三段六、出示问题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你认为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各是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邹忌进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谁?说服威王时如果方法不对会有什么结果?——可见,标题“讽”的解释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3、教师归纳小结: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便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委婉地劝说,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的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七、质疑释疑:学了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八、反馈练习:教后感:利用导学案,学生课前预习充分,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很顺利,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