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孔乙己》第3课时教案课题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小说的主题过程与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范进中举》一文比较分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揭露与批判名人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回顾引入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2、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明确: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二、以笑写悲1、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哀。2、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讨论明确: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的人却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他被打折腿后众人不仅不同情反而取笑他,反映了当时人们也深受封1、科举制度造就2种人:残酷的压迫者;悲惨的牺牲品2、他们为什么笑?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揭示了怎样的建思想的毒害,麻木不仁、自私冷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3、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是为了寻口酒喝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谈谈你的看法。可能另有所求:①在“短衣帮”中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③“教小伙计认字”求得对他学识的认可;4、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以“我”的角度既方便叙述,又显得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5、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1)与酒客——护短(第4、6段)(2)与“我”——教字(第7段)(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社会现实?3、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4、孔乙己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三、归纳主题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备受科举制度毒害、迂腐懒惰又忠厚善良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四、扩展引申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