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一生物下册《DNA的结构和复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章的内容是在第二章基础上完成的。本章内容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五章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以及第六章基因的应用打下了必要的基础。除此之外,本章的教学内容也为第七章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初中学生学习过的知识为本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初中生物课本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有关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DNA具有贮存遗传信息的功能,以及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等内容,已经使学生对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讲解本章的内容,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去领悟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观察DNA结构图形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观察模型、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DNA的结构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疑难点】DNA分子的立体结构特点。【解决办法】(1)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2)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3)通过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通过配合适当的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四、教学流程(一)问题探讨导课引言:我们经过学习,已经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它时怎样决定生物的形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做细致探讨(二)教学过程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请大家翻开课本至47页,我们一起来阅读分析关于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并思考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教师讲解:其中组成DNA的碱基有两类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因此形成的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归纳出DNA结构的主要特点是:①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教师对“氢键”要进行必要的解释)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可见,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4、DNA分子的结构特性1)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主要的),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在生物体内,一个最短DNA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碱基对有:A—T、T—A、G—C、C—G。请同学们计算DNA分子有多少种?2)特异性: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3)稳定性: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