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第七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2.学习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陈涉世家》等。)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