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教学设想: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则小故事,创设导入情景。2、引导: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3、导入: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一起解读《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人物形象。二、通读课文,解读“变”。1、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身世变化;(2)不变的本质;(3)态度变化。2、阅读、思考。3、小组交流、修改,推选代表准备班级讨论。4、实物投影,全班交流、修改。5、小结: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正是他们内心变化的反映,而内心反映正是围绕于勒经济变化展开的,其中不变的是金钱。那么,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三、研读重点,剖析“心”。1、引导: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2、你能找出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3、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4、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5、小结: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四、再造想像,学会“写”。1、发挥想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1)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2)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2、学生想像、写作。3、小组互评、修改、推荐。4、全班交流、共同评价。五、回味课堂,选择“练”。1、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发挥想像,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一段话,把横线上填完整。)2、张伟生病了,病得很重。粗鲁直率的叔叔,慈爱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来看他,他们三人可能的动作、表情及说话是:叔叔:__________________奶奶: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合理与否,各抒己见。1、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但是,是不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越多越好呢?课文对原作就有一些细节删节,可是有研究者认为其中某些删节欠合理,你能就以下几处删节谈谈你的看法吗?(1)第43段之后:“说话的语声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语声。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2)第48段之后:“当船驶到栈桥附近的时候,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于勤,想走到他身旁,对他说几句安慰和温暖的话。可是他已经不见了,因为没有人再吃牡蛎。毫无疑义,他已经回到他所住的那龌龊的仓底了,这个可怜的人!”2、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3、小结:以上这些删去的内容,侧重于“我”的心理描写,通过一个孩子的纯真而又痛心的感受,既揭露了菲利普夫妇的刻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及其产生的社会因素,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删节是否合理不作统一答案,鼓励大家自主探究,与同学畅所欲言,谈出独到见解)。二、文题内涵,众说纷纭。1、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交流,一对惟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形象就展现在眼前了,正如一副对联所写“昨日盼之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