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1、认识愚公形象。2、理解故事寓意。3、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以及神话结尾的作用。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二、教学重点:1、认识愚公形象。2、理解寓意。3、背诵课文第三段。三、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以及神话结尾的作用。四、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进“音画时尚”让学生欣赏《愚公移山》的MTV录像。(二)自主学习,然后听录音,接着完成生字注音的练习。屏幕显示生字:龀匮厝荷担箕畚孀妻(三)直观教学,整体感知。观看图片,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四)导思点拨,深入理解。集体读一、二自然段,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提问题,最后老师归纳这两个自然段的重点问题: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家人的态度怎样?②愚公在移山中遇到哪些困难?通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屏幕显示答案:①塞、迂杂然相许②困难:山高大、工具简陋、路遥远、劳力少)勾出重点字词:且、方、聚室、许、反、焉2、学习第三段。先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语气,智叟句句嘲讽,愚公先斥后驳,然后讨论问题:智叟和愚公的态度有什么的不同?(智叟:嘲讽;愚公:坚决)勾出重点词:惠毛如……何匮加增亡最后自由读,进行背书比赛。3、学习第四段提问:结果怎样呢?神仙把山移走了。讨论问题:文中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突出愚公精神的伟大。4、归纳愚公形象,然后讨论:我们今天是否需要愚公精神?明确:愚公形象:不怕困难,坚持不懈。5、总结寓意及写作特点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明确: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写作特点:运用烘托和对比的写法五、课堂练习:(另用纸)六、思维拓展、迁移提高辩论: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引导学生从愚公这样做是“愚”还是“不愚”两方面进行辩论。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愚公移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