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生物的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数量特征年龄结构2、种群的特征性别比例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数n种群数量N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公式:(1)条件: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3、[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二、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课本P71(注意关键词)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2)(3)3、种间关系:,,,3、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三、群落的演替1、初生演替:(1)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例如在、、上发生的演替。(2)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例如在发生的演替。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3、生态系统的结构(1)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物成分:主要是各种动物: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营养结构: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练习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A.植食性动物B.肉食性动物C.杂食性动物D.寄生动物2.下图中的各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5.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A.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B.竞争、寄生、捕食、互利共生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捕食D.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6(2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