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科技发展主要成就》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课时安排:1.5节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能成功?(2)背景(原因)及目的: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d.为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武器和空间技术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目的)(3)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协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等(4)成果: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1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世界第五个)①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思考:继1960年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之后,1967年,我国又研制成功氢弹。我们都知道原子弹、氢弹都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中国研制这些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有人曾说:如果那时中国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对于搞原子弹、氢弹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核武器的发展有利有弊,关键看这个国家怎么应用,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核和平利用,如建立核电站。步入九十年代,我国作出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的决定,并把我国的战略目标转向“载人航天”。但“载人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B、1991年和1994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②、导弹的研制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